研究之后发现:吃猪油的人健康指数是吃菜籽油的人的10倍不止?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谈起猪油都觉得它是罪魁祸首,轻易造成肥胖、高血脂、甚至心血管疾病。
可最近,一个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横空出世--上海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吃猪油的人,健康指数竟然比吃菜籽油的人高出10倍不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从始至终以来都误解了猪油?
这个结论乍一听似乎有些离谱,毕竟,猪油在过去几十年间被污名化得够彻底了。
超市、餐厅、甚至家里的厨房,几乎都被植物油占领,猪油成了老一辈人才用的东西。可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是时候拨开迷雾,来一次彻底的科学探讨了。
回顾中国的饮食史,猪油曾经是老百姓餐桌上的黄金油脂。不论是炒菜、炖汤,还是做点心,猪油的香味都让人垂涎欲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家里连油都买不起,能吃上一口猪油拌饭,简直是人间美味。当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极低,大部分中国人身体硬朗,寿命也在逐渐延长。
但后来,随着胆固醇假说横空出世,猪油被扣上了升高胆固醇、堵塞血管、诱发心脏病的帽子。各种植物油开始迅速占领市场,商家们大力宣传它们的健康益处,猪油则被逐渐边缘化。可实际上,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研究发现,猪油并没那么可怕,真正的问题可能出在其他地方。
猪油的主要成分是约4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40%的饱和脂肪酸,其他的还有大约10%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比之下,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是50%~6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30%~40%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饱和脂肪酸含量极低。
乍一看,菜籽油似乎更健康,但这里有个关键点必须要格外注意: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极易氧化,产生大量自由基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这些才是损害血管、引发炎症、加速衰老的罪魁祸首!
反观猪油,其中较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在高温烹饪时更稳定,不容易分解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这反而让它在某些情况下更适合作为高温烹饪用油。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参与骨骼健康、免疫调节,甚至还能降低某些慢性病的风险。过去人们晒太阳多,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并不多见,但现代人长期待在室内,维生素D缺乏慢慢的变成了全球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适量食用猪油,反而能帮我们补充关键营养。
在浙江某个农村,有一位89岁的老人,他的饮食上的习惯和很多城市人截然不同。他每天的饮食中,至少有一勺猪油,炒菜、煮饭、拌面,甚至连青菜都要用猪油来提味。每次体检,他的血脂、血糖、血压都在正常范围内,甚至连医生都感到惊讶。
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孙子们早已接受了植物油更健康的观念,家里用的都是菜籽油、玉米油。可奇怪的是,这些年轻人三四十岁就开始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甚至有人已经查出了脂肪肝。
这只是一个案例,但类似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那些仍然保留传统饮食上的习惯的老人,体质往往比年轻人更好。而现代人吃着低脂、植物油的饮食,反倒慢慢的变多地被慢性病缠上。
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科学研究开始重新审视猪油的健康价值。201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全球饮食研究,指出过量摄入精炼植物油,可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研究之后发现,适量摄入天然动物脂肪,并不会明显地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有可能降低炎症水平。
中国人的基因和西方人不同,我们的祖先长期以猪油、动物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身体已经适应了这种饮食模式。而西方人长期食用乳制品、黄油,他们的代谢系统和我们不一样。盲目跟风西方的低脂饮食,可能并不适合我们。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换回猪油了。但吃猪油也要讲究方法,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平衡。
1.适量食用:每天的脂肪摄入要控制在总热量的20%~30%,猪油可当作一种健康脂肪来源,但不能过量。
2.搭配其他健康油脂:除了猪油,还可搭配橄榄油、椰子油等稳定性较强的油脂,避免单一油脂摄入过量。
3.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虽然猪油比植物油稳定,但仍然不宜长时间高温加热,避免产生氧化物。
4.结合整体饮食调整:除了油脂,饮食结构也很重要,多吃蔬菜、适量优质蛋白,减少精制糖和加工食品,才能真正吃出健康。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有了答案。猪油并没那么可怕,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植物油更有优势。但是否健康指数高10倍,仍然取决于整体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真正的健康,不是单靠吃什么油决定的,而是科学饮食、适量运动、良好作息的综合结果。
所以,与其被各种健康概念牵着鼻子走,不如回归理性,选择真正对自己最合适的饮食方式。下一次,当你在厨房里闻到猪油的香味时,或许可以试着重新审视它的价值。
新婚丈夫抗日一去不回,妻子拒绝改嫁等了81年,103岁时终于等到英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