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速览丨9月8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从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意见》擘画顶层设计,到威宁菌农凌晨打灯采撷“山珍”,再到江口创新“活立木交易”让林木变身“绿色存折”……贵州各地正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政策引领打通转化通道。8月19日,贵州明确要求,按照“不泛化、可转化”和“小切口、大作为”原则,通过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市场化交易和价值化补偿三条路径,明确了21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30年,打造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1000个以上,全国知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区域品牌50个以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贵州森林覆盖率从61.5%增至63.3%,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4654亿元,生态家底愈发厚实。
创新模式激活绿色资产。在江口县,“活立木交易”模式让林木不用砍伐就能变现。通过颁发单株不动产权证,已有200余株树木完成交易,总价值超15万元。林农不砍树也能获得三重收益:林木抚育收益、林下经济分红和未来碳汇收益,这种创新让林农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培育”。6月17日,贵州省林业局与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签发第二批8张省级林业碳票,目前,贵州林业碳汇(碳票)获得银行授信5.71亿元,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绿水青山”价值可量化、核算结果可比较。产业向生态转型,生态向产业转化,贵州正将生态优势嵌入价值创造全过程。
生态产业带动百姓增收。威宁自治县27万亩天然“菌菇工厂”,年产量6000余吨,产值达2.4亿元。关岭自治县在石漠化土地上发展花椒产业11万亩,带动近4万人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曾经石漠化程度超80%的土地,如今亩产花椒500至700斤,成为治荒富民的绿色产业。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负责的人介绍,贵州辣椒、刺梨、李子、天麻、太子参、薏仁、蓝莓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的种植规模排全国前三,贵州正加速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绿色经济释放生态红利。全长仅22公里的马场河作为贵州最短美丽幸福河湖,依托优良水生态环境发展皮划艇基地、足球训练基地和民宿产业,北斗湖皮划艇基地暑期收入超百万元,沿岸平寨村550个民宿床位暑期持续满房。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3.6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4226.94亿元,分别增长8.2%、10.6%,生态旅游让“两山”转化的通道得以有效拓展。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发布《全国“两山”转化指数研究报告(2023—2024年)》显示,贵州“两山”转化指数排名全国第5,生态资源禀赋与经济支撑或特色生态产业转化效率显著。
从乌蒙山区的菌菇采摘到北盘江畔的花椒飘香,从梵净山下的活立木交易到贵安新区的亲水经济,贵州正通过多元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在青山绿水间绘就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画卷。
“腰背挺直、手腕放松,拉桨、推桨……”8月30日,在贵安新区马场河北斗湖公园,阿尔法体育北斗湖皮划艇基地负责人左可耐心地指导游客学习操作皮划艇。碧绿的湖面上,游客们玩得十分开心。
北斗湖公园所在的马场河属于乌江水系,是贵阳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红枫湖的入库支流之一,全长22公里,是入选2025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长度最短的一条河流。“正因为马场河关系到市民的饮水安全,新区在规划初期就十分注重对其水质的保护。”贵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
贵安新区按照“水岸同治、景观重塑、绿化提升、赋予特色”原则,兼顾生态调节、防灾避险、文娱休闲、科普教育等多样化功能需求,以水域、湿地、绿地为载体,将马场河核心段打造成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漫步、集训活动于一体的原生态自然公园。
得益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北斗湖吸引了皮划艇基地、翼风足球训练基地等环境友好型项目入驻。“我们作为皮划艇项目投资商,不仅要用好这片水域,还要保护好这片清水碧波。”左可介绍,今年暑期,皮划艇基地旅游综合收入超100万元。
依偎河畔的平寨村,布依风情、凉爽气候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迎来一波又一波“候鸟式”避暑游客。
今年避暑季,平寨村40家民宿和8家农家乐餐馆接待火爆,550个民宿床位持续满房,民宿产业收入超百万元。
“我做的是餐饮生意,平日尤其注意卫生,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绝不能排放到河里去。”在老板王培普眼里,马场河不仅是“母亲河”,也是“招财河”。
在沿线干部群众共同保护下,近三年来,马场河水质级别不低于Ⅲ类,部分指标可达Ⅱ类水质标准。
溪流、湖泊、草坪、树木……马场河畔一个个生态场景高低起伏、迂回错落、相辅相成,共同描绘出贵安新区的美丽景色。
8月23日,傍晚的贵阳市青云市集,游客川流不息。铜仁抹茶线验店里,游客排队购买各类抹茶产品。
在店里不但可以购买到产自铜仁的原生态抹茶,还能品尝到以抹茶为原料的各类茶饮。今年夏季,体验店还推出了抹茶蛋筒冰淇淋,广受好评。
如今,铜仁抹茶慢慢的变成了贵州农特产品中的一张新名片,产销量位居全国首位,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背后,是铜仁市以生态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茶产业升级,书写“两山”转化的生动答卷。
在铜仁市江口县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抹茶加工厂机器轰鸣,茶香弥漫。
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3条世界一流的抹茶自动化生产线万名茶农通过参与种茶、采茶增收。
抹茶的原材料取自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的高山茶山。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成为贵茶公司数万亩欧标抹茶基地之一。
一大早,种植基地的工人们就开始除草、施肥、定形、修剪等工作。村民瞿时昌说:“现在种茶讲究得很,按照标准种,茶树才能长得好。”
优良的茶树树种,加上标准化种植,统一欧盟质量发展要求,数字化管理,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确保了茶叶质量的稳定。
目前,铜仁市集中打造抹茶种植、生产、加工一体的生态产业链,已建成抹茶原料基地6.16万亩、碾茶生产线条,建成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2座。
去年以来,铜仁市还加大产业创新延伸出丰富的“抹茶+”经济形态:抹茶粉、抹茶冰淇淋等新产品,通过在梵净山景区开发抹茶制作体验等新项目,打造抹香集文创店体验抹茶文化,销售抹茶产品等,打造产业新增长点。
8月27日凌晨4点,威宁自治县黑石镇三河村,61岁的邓小粉背着竹筐、手持电筒,钻进村后的山林。“这里有一丛青头菌!”她轻声惊呼,弯腰采下菌子,小心翼翼地放进筐里。
“青头菌的价格卖到60元一斤,这一丛差不多有两斤。”邓小粉说,“今年菌子长得旺,每次上山捡完菌子,都能卖个百来块钱。”
每逢夏季雨后,全县27万亩野生菌林地便成了“天然菌菇工厂”。凌晨打灯进山、中午集市售卖成了许多当地村民的日常节奏。野生菌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更催生出了“采摘—收购—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上午10点,哲觉镇公平村的路口渐渐热闹起来。“威宁的野生菌口感好、品质优。这段时间,我每天都要收满满一车运回云南,根本不愁销路。”来自云南宣威的收购商尤兴彪说。在他的面包车旁,村民们拎着篮筐排起长队,篮筐里堆满了青头菌、鸡油菌、见手青这些从山林中采撷的“山珍”。“麻鸡菌15元一公斤、牛肝菌40元一公斤!”尤兴彪一边称重,一边将现金递到村民手中。
威宁野生菌产业的蓬勃背后,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生态守护。地处乌蒙山区的威宁,低纬度、高海拔、雨量充沛,为野生菌提供了绝佳生长环境,境内育有青头菌、奶浆菌、鸡油菌、牛肝菌、鸡枞菌、荞面菌等数十种野生菌。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加强野生菌资源与种群保护,不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我们一方面保护好山林,让野生菌能自然生长;另一方面引导群众科学采菌、规范交易,确保‘年年有菌采、年年有收入’。”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场长刘秉江介绍,目前,全县野生菌采集面积达27万余亩,年产量6000余吨,产值达2.4亿元,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8月25日,站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红星村花椒基地里,一棵棵长势喜人的花椒树扎根其中,青绿饱满的花椒缀满枝头,浓郁的椒香在山间散开。
“以前这山上光秃秃的,地上全是石头,种啥都活不了。现在种上花椒,不仅山绿了,我们还能有稳定的收成。”看着自家10余亩花椒林,红星村村民韦汉平说,这些树亩产稳定在500斤左右,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在关岭,像韦汉平这样靠花椒增收的农户已覆盖全县近4万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花椒产业的发展,催生出贵州椒丰众鑫花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土企业,“农户种植+企业加工+市场销售”的产业链逐渐壮大。
“我们有保鲜椒、干花椒、花椒粉、花椒油、花椒精油、花椒附属休闲食品等6条生产线,与省内大型连锁餐饮店、省外大型连锁商超等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椒丰众鑫公司CEO梁韬介绍,通过第三方代理,日本、英国的订单也相继落地,出口业务稳步推进。去年,公司销售额达2400万元,今年已接到2000多万元的订单,产品根本不愁卖。
除了椒丰众鑫,多家本土企业也积极开发花椒精油、花椒油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而农户们除了将花椒卖给企业,也自行晒干或打成花椒粉售卖,还供给周边餐饮店,通过多种方式拓宽销路。
从石缝中长出的一株苗,到车间里的瓶装花椒油、袋装鲜花椒,再到农户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关岭花椒产业已形成“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户增收—企业增益”的良性循环。
关岭自治县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周明成介绍,目前全县花椒种植培养面积11万余亩,其中石漠化区域5.2万亩,已建成花江镇坝山村、岗乌镇纳磨村、百合街道红星村3个千亩示范基地。今年预计鲜花椒产量6500吨,产值约6000万元。
昔日“石头山”,今朝“绿色银行”。在关岭,花椒早已不只是一种作物,更是生态治理的“功臣”、乡村振兴的“引擎”,在黔中大地上书写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故事。
近日,在铜仁市江口县民和镇艾坪村国储林基地,工作人员正在为树木进行登记、挂牌,这些树木凭借特殊的“身份证”,成为可流通的生态资产。这种“活立木交易”模式,让当地林农不用砍树也能致富。
活立木是指林地上尚未被伐倒的林木,也就是生长在森林中活着的树木。江口县创新推出“活立木交易”模式,允许林木所有人在不砍伐林木的前提下,对林木所有权或林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和交易。
“首期上线万元。”贵州梵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能说,这个收益让不少林农第一次意识到,“站着的树”比“倒下的树”更值钱。
“一亩活立木,有三重收益可拿。”杨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15年,通过林木抚育移栽,每亩能带来3万多元收益;同时,公司会联合第三方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种中药材、养蜂,这些营收也会按比例分给投资者;更长远的是林业碳汇,按20年开发周期算,每亩预期收益能有1000元。
2024年9月,江口县上线的“活立木交易买卖平台”,让这场绿色交易插上了数字的翅膀。打开“梵净生态账户”APP,用户能清晰看到活立木的线上确权登记、交易、信息查询等功能,从选树认购到资质登记,全流程都能“掌上办”。截至今年7月,江口县已办理单株活立木不动产权证329本,其中200余株完成交易,总价值超15万元。
“以前总担心树长大了没人买,现在好了,刚种几年的树就能交易,我们护林的劲头更足了!”艾坪村村民道出了当地不少林农的心声。在活立木交易的激励下,江口县林农对森林资源的态度,从过去的“被动保护”变成了如今的“主动培育”。
今年6月,贵州省第一本“活立木”单株不动产权证书在江口县颁发,标志着这项改革迈出关键一步。预计今年底,江口县将有500户林农参与活立木交易,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